<The Observer 觀察者>


Index 前情提要 觀察者 體驗 顯現 社會 後記 前情提要 這篇故事我會分成幾個章節,分別會提到一些有趣的概念,彼此可以各自獨立,也可以連成一串。 觀察者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會列清單做事,有天晚上我正列好一些我等等要做的事情,例如… 看一下新買的書 開一瓶可樂 Review 一下 Code,寫一下研究的東西 大概像這樣,就在列好的一瞬間,我突然有種疑惑,感覺這有點像寫程式,這份清單就是指令,而我在未來幾個小時扮演電腦。 那樣在我下筆列清單的一瞬間,又是 “誰” 在紙上寫下 『大均在紙上寫下等等規劃要做的事項』 ? 如果我直接跟我說,哎呀,這是上帝寫的拉!我想我連我自己都不能說服我自己。 但就算剛剛我的假設是對的好了,那又是誰控制著上帝? 也就是那個在在紙上寫下 “請在紙上寫下 『寫下大均在紙上寫下等等規劃要做的事項』 “ 這個故事可以無限的接龍,在無數的虛擬過程中真實的機率微乎其微,能夠意識到這件事情本身就是能夠構成 “我” 的現象本身。 根本不用等到未來的駭客任務劇情,此時此刻我們就這個劇情中 XD 體驗 當然,上面只是嚴格說起來只是 “理論”,應該讓你們體驗看看。 我在 IG 上面發起了一個小投票遊戲,這個章節我不會講投票的內容,投票主題大概是這樣,後面會有一些簡單的問答之類的。 你看到這個貼文的瞬間,你的大腦原本在跑 IG 幫你設計的指令 “三則貼文 + 送一則廣告 = 多巴胺”,就在那幾秒鐘的投票時間,你的意識轉移到這個問題上面,貼文的指令變成你思維的 “上帝”,就算只有短短幾秒,不管有沒有投票的人都是。 更有趣的是,如果你會看到這裡,多半是 好奇有想看到什麼你想知道的,但是你的內心沒有清楚要什麼(不然你就不會進來看嘛~),那些一秒點過或是完全沒有去想問題的人,自然不會有興趣來看這篇文章,你"掉入"到這一刻是不是又多了一分神秘感… 顯現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事物的意義是在於你有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 假設有一個在孤兒院長大的人,看到 “親情” 這題的時候,和其他人的感受反應絕對完全不一樣,不僅如此,她甚至還能夠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對於生活中人事物的 “意識”,從來不是幫我們找到答案的工具,而是提出這個問題本身! 人類甚至已經進化到可以傳遞和執行別人思考的過程,下面的例子可以體驗看看。 比如說你想要怎麼追一個女生/男生這個問題好了。你可以想 當你當了父母,你希望別人怎麼追你的女兒/兒子。 這個答案是一樣的嗎?還是不一樣的?哪一個好?你覺得你該怎麼協調腦中的聲音? 回到話題,我設計這個投票小遊戲的時候有動過一個巧思,就是希望你們玩玩看這種體驗。 假設今天你是屬於希望朋友打開來看的那群好了,你是在相信 我相信那個人會接受我真實的看法。 如果 你覺得他不能接受真實的你,你會希望對方不要看。你完全可以基於維護情感的理由,卻採取不一樣的行動,沒有哪種比較正確。 不論你採取什麼行動都不重要,因為當你 “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是重視這段關係 現實上我們卻只能看到行為,卻永遠無法洞察別人的內心,善與惡都是自己對自己的承諾,與他人無關…
Read more ⟶

<Afterlife 來世,再見>


這篇文章純粹以個人的紀錄作為出發點而寫,不像是我其他的文章 (ex: 開箱, 分享, 技術文章),會有考慮讀者閱讀方便會做的用語修正。 雖然說如果你們遇到我和我聊,我多半也不會隱藏什麼給你們知道,但是我想我很難在當下表達我想說的,所以還是寫成文章 XD (如果講感性的東西,我本人是沒啥自信表達的很到位,XD) 故事開始 如果說我談到我內心深處真正到底是什麼,我覺得我是真正的 50%/50% 組成的那種人。 舉例來說,我常常心血來潮在日記裡面打出 8~10 項之類的短期目標,然後信心滿滿也活力滿滿的期望並且採取行動。但很多時候隔天起床,光看著這份清單就會覺得很痛苦,甚至可以說是很憂鬱厭世,好像昨天的活力都是幻影。 這個落差之大,如果讓我多形容一點,就像哪天我真的做出什麼超屌成就或是在家自殺,對於這兩件事情發生我都完完全全不會感到驚奇,都在意料之中。 我可能有過小小好奇過,這樣的人格到底這是什麼時候發生的?不過想了想,不重要。這種事情就只有你意識到它發生和沒意識到它發生而已。 雖然對這種模式已經算熟悉,但是發生時還是很賭爛,fuck again,像是昨天就是憂鬱循環。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憂鬱過,如果要我來形容,應該就像是那種 超冷冬天手指冷到麻木刺痛的感覺,雖然已經冷到沒啥冷的感覺了,但就像是很多細微的針不斷的戳你那種感覺。 頓悟 我躺在床上半夢半醒之間,突然有一個感覺就是 “活著就是為了面對死亡”,而且無比清晰。 我多加解釋一下當時的感覺,我彷彿進到一個夢中,可能是我得了絕症吧,大概知道自己只剩下兩週能活 (由於是一半在夢中,我真的相信這是事實 XD),我就開始想我會怎麼過這兩週? 由於只剩兩週,所以一定不是那種雞湯文,你要追尋你 “真正要的夢想”,14 天到底是要追三小夢? 我想我可能會想看看天空,不是為了看天空,而是看天空是由什麼樣的藍色組成的,有幾種不同的藍色。 雖然我不特愛珍奶,但是我會想來喝一杯,還是要用五十嵐奶精奶粉泡的那種,算是最為台灣人的小浪漫吧! 我想我可能會抽一個下午去爬爬山,不是爬玉山啥的,可能就是桃高旁邊的虎頭山,回憶小時候的遙控直升機山頂和超長溜滑提。 我想我可能還會在喜歡女生的聊天對話打出 “我們結婚吧?” 之類的,但是我只會一直看著這句話沒有送出去,時而沈靜、時而微笑,又再這樣度過一個下午。 我想我一定也會和朋友約吃個飯,但是絕對不會透露我要掛了這種事情,日常的小丑風格 jisoo 是我老婆,或許這樣才是最好的方式。 反正就是那一瞬間,我腦袋跑過這些假設情境的故事,或許 我們生活中的事情唯一的量尺標準就是我們和死亡的距離,彷彿一切都是被設定好的,生命的預期長度會很大程度決定你人生的一切的看法還有直觀感受。 異象 經過上面說的精神體驗,我好像放下了某些執著,但也說不清楚是什麼執著,我想還是喜歡思考、還是喜歡寫程式、還是喜歡一樣的人,弔詭的是我不想為這些情感做任何努力,我只想享受我擁有這樣的情感而已。 我開始嘗試調整這個死亡時間 (畢竟一半在夢中嘛,我有無限的創造力),調成一週、一天、一個小時後,情緒上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起伏,極樂、超級恐懼、像是剛射精完的虛脫…etc,而且眼前的視覺會搭配 紅橙黃綠藍靛紫這樣的色彩出現和圖騰來對應情緒,超像一場 VR 電影。(可不是電子花車,是超美的幾何碎形藝術) 但是很快這樣的 VR 電影也結束了,但更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比如說有個朋友出現在我的念頭上好了,我會看到一堆不存在的記憶碎片,像是我可能跟他一起創業、或是吵架、或是坐下來吃熱炒,由於畫面太真實,導致我不得不相信我看到未來。 當一絲理智在懷疑的時候,又進入下一個場景,是一個我喜歡的女生,雖然她給我一種感覺好像是我認識的人 (長相、個性都很熟悉,但是有微妙的差異),但是卻不是真正的現實生活的人。 情境是我講了一個梗,她笑了,但是我看到的卻是她為什麼會笑,有幾%是為了配合場面、有幾%是她真的愛這個笑話、又有幾%是她喜歡我所以笑,甚至這件事她自己也沒有察覺。 我光是看著她的表情變化好像 0.0005 倍速的影片,以至於所有她的內心世界我都了解,而且最神奇的是不是用邏輯分析的,而是身體的直覺。 比如說,當她在一個 Frame 眼角一個彎曲,我有一種共鳴她的情緒,我也覺得很快樂,我就知道她是真心的。 她一個不自然的嘴角一撇,我身體有種僵直的尷尬,我就知道她其實不愛這個笑話。 她一個閃爍的眼神,我覺得我有一種輕飄飄的幸福感,原來這個瞬間她喜歡我。 我開始相信靈魂伴侶了,但是不是以一個 “人” 的單位存在,而是以 “瞬間” 的方式存在。 全知 當我體驗了一次這輩子最棒的約會之後,大概搞清楚愛是怎麼一回事了。 我開始產生一種懷疑,這些我的感受是真實的嗎?還是只是我的幻想,根本是偏見?…
Read more ⟶

<語言,作為藝術的一種介面>


今天這篇部落格我會用一些簡單的例子 (可以說是我自己的作品 XD) 介紹我心中 “藝術” 的概念。 藝術本身靈感來自現實,但卻不是表達現實,藝術在現實之上建構出另一種現實 在這裡先說明一下,我這邊用我的作品來說明,不是說我的東西很屌,只是比較方便說明,也比較恰當 (相對於評論別人的作品) 以下的作品主題都不同,但是都圍繞著 語言遊戲 這個概念 (哲學家維根斯坦提出的概念,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這個主題,但不懂不影響本文理解)。 當藝術家要捕捉自己心中那種 “只有自己體會的到的美感”,一定要使用到語言,這裡的語言不一定是指文字,音樂、媒體、行為…etc,只要是有 共識性 的媒介都可以算成是語言。 只要藝術家 想辦法找到一種巧妙的方式來打破這種共識性,創造出意識上的衝突感,人就會產生某種內在的精神感觸,我們直接進例子。 故事開始 這個例子就是取用 毒蟲 和 健康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來做對比,我讓說這句話的主角把整個現實反過來解釋,你就會知道他這個人已經沒救了。所以其實 重點根本不是在表達嗑藥這件事情的對錯,而是藉由解釋對錯來表達這個人沒救了。 這個例子則是單純解釋藝術家的意義,但是用一個精妙的方式。 如果說你聽到你的朋友說他的職業是藝術家,第一個反應該是,哇靠不會餓死吧?(這裡沒有貶義,只是剛好我們活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如果活在文藝復興時期,工作的人才是沒有認真活著的人)。 但是我刻意不選擇用第一人稱說這句話,因為如果我還這麼想,就代表著我只是在表達我的浪漫情懷,當這句話從一個很討厭上班、覺得自己只是一個社會的齒輪說出來的話,更具有一種 憂鬱的美感。 這個例子則是取自大家生活中常見的共同經驗,但是巧妙的地方在於,我們往往只期望聽到好消息,幾乎變成了一個反射動作。 畢竟對方過得多舒適、多悲慘,是絕對不可能從外在感受出來的,就算她表達的方式多真誠,我們體會的程度也有限。 所以只看前面,可能會覺得這個人有在為朋友的內心世界著想。 但是結尾的反轉卻是表達了自己的機械化無動於衷無奈,又是一個用兩種概念的衝突,表現超出這兩種意識的第三種觀點。 這個例子可能哲學性多了一點,當我們想要跟別人分享事情 (不管好壞或是失戀或是中樂透),我們只能透過大家都懂的媒介 (例如:語言),但這就失去了原有你內心體驗的感受。 舉例來說,假設你聽到朋友失戀,如果說愛情意味著無私的永恆尊重、關懷、承諾、共鳴,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人有擁有過這種體驗。 那有趣的部分來了,那你真的能夠說失戀嗎?那樣失去的到底是什麼?我想這個答案只有上帝知道。 你可以舉出所有語言例子,最終發現這些我們講的東西,都只存在在 語言的世界,他們如此的虛幻又貼近真實,這種永恆的孤獨感是每個人都要了解的問題 (so far 走遠了,這一題是比較難懂的,喝口飲料放鬆一下 Chill) 我想前面的部分有看過脫口秀(單口喜劇)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聽過這句話,但是我又再包裝了一次。 你會發現 寫這句話的主角他現在還沒有笑出來,也就是他還在執著那個過去的傷痛,但是最後一句話不是表示他已經把這件悲傷的事情寫成了一個自我解釋的段子了嗎? (笑!又是一個概念衝突的表達例子) 這個例子也是玩文字的遊戲,虔誠大家想到的應該是對完美的善還有愛的信仰,但是後面卻是表達著厭世的氛圍。 我寫的時候還注意一個特別的小細節,我可以寫 “世界讓我失望” 或是 “我讓世界失望”,其實語意都差不多,但是妙的地方就在這裡,前者好像是世界虧欠我,後者則是我沒有盡到自己的努力活著的責任,顯然,我覺得後者對於整體的美學更有效果。 最後著個則是一個總節,我前面寫了那麼多,我嘗試捕捉出我內心完全虛構的人設的語境,但是我真的有辦法傳達去給看的你們嗎? 我還真的不知道,但是神奇的地方是,你們看到這些一定會有你們自己的感觸,這個過程本身不就是藝術的真諦嗎?…
Read more ⟶